中国工业机器人 “摇篮”原来在东北

 

2016年12月26日 来源: 央广网

  辽宁、吉林、黑龙江,曾经的东北老工业区如今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焦点,当振兴号角又一次吹响,不服输的东北人开始了新一轮奋起。

  时值隆冬,央广网记者一路向北,在黑土地上踏雪前行,却与春天不期而遇……

  沈阳12月25日消息,新松公司的生产车间很清净,在参观的几个小时里,很少看到技术人员出入;然而这里又很忙碌,一排排机器人有条不紊进行着取货、搬运、装配等各项工作。新松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介绍,平均每年有5000多台机器人在这个数字化车间完成研发、组装和调试,然后从白山黑水的东北发往世界各地。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工业机器人开发和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当年,徐方带着10多人的技术团队,靠着几张图纸,“一穷二白”地开始了创业之路。“我们还是在车间采访吧,我习惯了那里的环境”,一见面他就这样说。

“内忧外患”逼出来的中国工业机器人 “摇篮”原来在东北

新松的数字化车间(陈兆国/摄)

  “知耻而后勇,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机器人的应用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1986年,国家鼓励高新产业发展的“863计划”出台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纷纷开始发力。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是当时全国重点研究机构,我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样机就诞生在那里,而在之后10余年间,更是开创了我国机器人制造领域的18项第一,被誉为“中国机器人的摇篮”。

  当时,身为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的徐方,捧着一份“铁饭碗”,按照他所说,本可以稳稳当当做一辈子研究。但是,在工作中他发现,研究所研究的机器人与市场相距太远。面对当时国内外的一些情况,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把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创业,成为了他的选择。

“内忧外患”逼出来的中国工业机器人 “摇篮”原来在东北

新松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在车间接受记者采访(陈兆国/摄)

  世界发达国家从60年代开始研发机器人,70年代就已经进行工业实用化。虽然早在70年代,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内的一些科技人员就对机器人有了初步的探索,但还仅仅只是停留在了解、摸索阶段,与外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差距很大。

   1 2 3   

振兴东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振兴东北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振兴东北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振兴东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振兴东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电话:010--8805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