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5月1日电 题:算清企业账,更要对上大市场——看装备制造业“航母”何以脱困
新华社记者梁冬、马晓成
“一重真的扭亏了!”当今年第一季度产销数据公布后,喜悦的情绪就在中国一重职工中不断传递着。实现营业收入15.96亿元,同比增长205.6%;利润总额1487万元,同比增长104.7%;订货完成38.3亿元,同比增加535%。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是我国装备制造工业的“航母”,然而近年来市场需求下降,企业一度出现连续24个月亏损。
“企业亏损,除了直接影响职工收入水平外,更让很多一重人感到迷茫、失望、慌张。”铸锻钢事业部炼钢厂电炉工序乙班班长李明说。
面对挑战怎么办?一重人开始沉下心审视自己。
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弱,坐家等米下锅,而不是去市场找米下锅;管理层级多,人浮于事,干部职工“大锅饭”思想严重;面对市场变化,企业不能采取有效方式应对,思想不解放,主动性、适应性比较差——这是中国一重董事长刘明忠给企业下的“诊断”。
“市场和环境变化的压力,倒逼我们必须抛弃原有的思维定式,对制约企业发展的种种弊端进行颠覆性改革。”中国一重董事、总裁马克说。
据了解,中国一重曾一度拥有在职员工近1.1万名,管理人员占比高达14.6%。为建立与市场和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模式,中国一重构建了扁平化管理,公司管理部门压缩了三分之一,压缩总人数达2355人。
“以往的管理模式是‘要我干’,而我们需要的是‘我要干’的干部。”中国一重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佟静说。
通过淘汰率高达39.8%的选聘,一大批干部退了下来。改革后,中国一重总部机关从19个部门变成13个部门,取消了69个职能部门的科级单位,二级子公司、分厂取消了109个职能科室,企业职工平均年龄从41岁降至38岁,管理人员占比降至6.5%。“能上能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人事制度逐渐形成。
前不久,由于产品质量出现问题,铸锻钢事业部炼钢分厂领导班子全部“下课”,重新公开竞聘。这在中国一重的历史上还是头一次。
为了把企业运营成本降下来,中国一重引进了“模拟法人”运行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中心、以质量为保障,把市场的压力引入各个部门。
“现在不同了,每炼一炉钢,我们都要考虑成本控制,同时也会倒逼我们改进工作方法,加速工艺创新。”李明说。
通过细化成本核算,中国一重将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紧密衔接。目前,一重大型锻件的废品率已经从10.17%降到4.4%,吨钢成本则从7442元降到5186元,按年产30万吨钢水计算,每年可直接节约成本超6亿元。
同时,企业还重建了薪酬制度,引导“大锅饭”向“差异化”转变。营销人员、管理人员、研发人员、苦险脏累差岗位工作员工的工资得到明显倾斜,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得到有效激发。
算清企业账,更要对上大市场。现在,干部职工每天早上都要举行运营调度会,各部门阐述自身工作,把企业生产营销过程中的问题直接摆在台面上,当日事当日毕。
“直接面向市场,直接解决营销过程中的问题。不但每天要汇报销售进度,通告大家质量问题、交货期问题,还要将客户意见直接反馈给设计、研发、生产、管理部门,让全员了解市场、贴近市场。”营销部工作人员祖玉明说。
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中国一重重新梳理了企业发展目标,告别以前大而全的生产方向,设定了专项装备、核电装备、石化装备、新材料、高端装备和现代服务业六大板块。发展目标更加明晰,动力更加强劲。
1、凡本网注明“来源:振兴东北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振兴东北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振兴东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振兴东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电话:010--8805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