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的“暖心棚”

 

2017年07月17日 来源: 吉林日报

  去年年初,记者来磐石市石嘴镇永丰村,采访扶贫包保对接情况。其间,采访了一位名叫李福田的村民。那时的李福田,妻子和母亲相继去世。为给亲人治病,他把自家的住房都卖掉了,还欠下数万元的外债。聊起今后的打算,李福田一脸茫然,好像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未来”。前不久,记者再次来到永丰村,此时的李福田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只见他和儿子在大棚里精心侍弄着东北地区并不多见的芦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是党的扶贫政策和各级党政部门的扶持关心,才让他曾经冰冷的心,又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人多地少的永丰村,现有村民291户141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47户117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6.2%和8.3%,属于省级贫困村。为了让这个村早日摆脱贫困,省、市、县纪委部门分别向该村派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并与村“三委”班子一起,组成了强有力的脱贫攻坚领导集体。近两年来,他们引导党员干部和贫困人口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奋斗观念,采取补血先造血,扶贫先扶志的做法,扎实有效地推进扶贫脱困工作。

  经过多方调研论证,他们决定发展芦笋大棚种植项目。可是,项目一启动,首先就遇到了土地流转的难题——有的农户不想把土地外包出去。于是,村干部和党员骨干就苦口婆心地宣讲发展芦笋大棚种植项目的好处,并合理制定土地流转补偿标准和调地方案。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终于使土地流转难题迎刃而解。为赶在栽种季节到来之前建好大棚,镇、村班子组织党员干部利用休息时间到芦笋园区义务劳动,很快就建起了61栋芦笋大棚,并全部向村民发包,其中,有33栋大棚被11户贫困村民承包,李福田就是其中之一。刚开始发包时,李福田还没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加之债务缠身,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针对他的这种情况,村干部反复给他做思想工作,帮他张罗住房,并依据脱贫基金使用政策为他申请到了2万元承包大棚贷款。如今,李福田承包了10栋大棚。由于底肥上得足,管理又精细,原本明年才能收获的芦笋,今年就提前结出了果实,让他额外增收3000元。李福田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芦笋的销路都让村、镇干部给打通了,等到明年盛产期,每栋大棚少说也能收入4800元。”

  村民蒋恩龙长期种植食用菌,前几年由于经验不足,不仅赔了本钱还欠下不少外债。去年,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他顺利拿到了20万元贷款。镇里还用2.5万元扶贫资金以参股的形式,为其配套了两栋食用菌大棚。到2016年底,蒋恩龙不但自己获得了可观的收益,还让14户贫困户每户分得了600元的参股红利。时下,满棚的蘑菇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蒋恩龙和14户贫困村民喜不自禁,异口同声地称赞,这大棚就是党和政府为贫困户送来的“暖心棚”。

  走在永丰村广袤的原野上,所到之处总能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大棚:这一边是一顺水儿的芦笋大棚,那一边是47栋花卉大棚,就连许多农家庭院里也都建起了大棚。据村党支部书记刘志刚介绍,花卉大棚是村集体与外埠苗木公司合资兴建的,现已种植花苗200万株,预计明年春天花木出售时,村集体可增收40万元。庭院芦笋大棚是为村里7户行动不便的贫困户兴建的,让他们足不出院就可创收。与此同时,刘志刚还向记者透露,近两年,村里还陆续完成了239千瓦光伏项目的施工建设,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我们保证,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的60%,都会用在帮助贫困户脱贫上面。”他认真地说。

振兴东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振兴东北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振兴东北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振兴东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振兴东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电话:010--8805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