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寒塞北迎来高铁时代

 

2017年10月13日 来源: 黑龙江日报

  极寒塞北迎来高铁时代

  2012年12月1日,我国首趟高寒高铁哈大高铁顺利开通运营,我省接入第一条高速铁路。但对于龙江而言,这一段“偏南”的高铁,仍然无法代表极寒冻土的龙江走进高铁时代。在冬季最低气温零下30摄氏度的龙江腹地,线路安全、融冰除雪、车体防寒成为高铁发展的门槛,龙江大地成了“高铁禁区”。

  2015年8月17日,被称为中国最北高寒高铁的哈齐高铁,以250公里时速飞驰在龙江大地。两年来,哈尔滨铁路局以“数字高铁”等一系列科技保障手段做支撑,保证哈齐高铁经受了零下30℃的极寒考验,安全平稳运行1400万公里,运送旅客近2700万人次,为我国高寒高速铁路运营积累了宝贵经验。

  融冰除雪智能监控

  为提升动车组耐寒能力,负责哈齐高铁动车组检修任务的哈尔滨动车段成立了转向架、制动、电气、给水、车内五大系统攻关小组,对运营的CRH5A型动车组的车体零件、密封胶条、制动系统等19个重点项目进行防寒改造。针对动车组车门和站台补偿踏板结冰,电水炉上水管冻结等问题,攻关组改装排水孔,增加伴热线,更换车体密封胶条,保证动车组可以适应零下40℃的极寒环境。

  “每趟动车组运行途中都接受高清拍照‘体检’,监测动车组在冰雪线路上的运行状态。”哈尔滨动车段技术科副科长黄磊告诉记者。融冰除雪是高铁冬季运行最大的挑战,铁路部门在临近车站的轨道旁安装了TEDS(动车组运行故障图像监测系统),高速摄像头和图像识别技术自动采集并分析途经的动车组走行部,动态跟踪动车组运行状态,综合统计分析极寒天气造成的转向架、制动和辅助等系统问题的运行数据,根据拍摄的动车组运行图片,分析车底积雪结冰状态,适时启动融冰除雪分级处置预案,确保动车组运行安全。

  设备数据“云端”分析

  哈齐高铁冬季全线运行在高寒地带,冬夏钢轨温差高达100℃,极寒天气下,高铁线路容易发生轨距变化和裂折,动车组受电弓和接触网也因热胀冷缩产生零部件松动、电压不稳等问题,容易造成断电停车。

  哈尔滨铁路局充分运用“大数据”综合分析高铁线路设备变化,每天由专人采集设备数据并上传至“云端”进行统计分析,自动形成“高铁每公里超限数量柱状图”“不同车体超限数量柱状图”及“综合折线图”,再通过“数据流”发送至维修人员手机中,让检修项点一目了然。

  大庆工务段高铁车间主任陈德龙介绍,哈齐高铁启用“实时监控系统”,利用高速摄像头对哈齐高铁线路扣件、立螺栓等设备登记造册,逐一筛查,在极寒冰雪天气下,使用抗高寒数字检查仪现场采集分析数据,通过声波、红外线等探伤手段,能够快速测算设备数值,有效提高了极寒天气下检修作业效率。

  “每天清晨首发动车组开车前,高铁综合检测车都要进行全线‘试跑’,我们在车上安装6C检测系统,能自动检测动车组受电弓和接触网的性能状态,保证动车组的动力供应。”哈尔滨供电段供电技术科科长杨慧亭介绍说,6C检测系统能每秒拍摄17张照片,观察接触网零配件积雪结冰情况,有无松动、缺失、破损,再通过系统监测、综合诊断、数据存储、视频显示和数据通信,及时发现处理数据中所存在的问题。

  风雪险情超前预警

  哈齐高铁在冬季运营中,要随时接受极寒天气和大风雪的挑战,哈尔滨铁路局采用“自然灾害及异物监测系统”进行风雪灾情预警,在哈齐高铁沿线设置了79个监测站,安装有传感器,用通风口、量雨器和红外线扫描判断当时的风速、雨量和积雪厚度,如以上数据超过标准数值时,调度人员可及时向动车组发布限速、停车命令,让动车组在险情前“止步”。

  哈齐高铁动车组的制动距离约3200米,所以传感器的“触危”标准设置也颇为“苛刻”。哈尔滨铁路局调度指挥中心高铁室副主任余立家介绍:“风速只要超过20米每秒或是无砟轨道上降雪量超过50毫米,动车组就降速至160公里每小时;高铁线路上方公路桥如果有异物掉落,会触动异物侵限传感器,自动向临近动车组发布停车指令,确保高铁冬季运行安全。”(记者 狄婕)

振兴东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振兴东北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振兴东北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振兴东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振兴东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电话:010--8805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