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10月27日电题:土地好了,农民增收了——产粮大县吉林梨树保护黑土地所带来的改变
新华社记者薛钦峰
十月的黑土地,正是收获的季节。在吉林梨树,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泛着金黄。经过近10年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这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这里的土地质量正在改善,农民收益提高,种植结构多样,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秸秆覆盖免耕栽培让蚯蚓又回来了
这些天,林海镇农民王跃武正忙着在自家地里收玉米。收割机走过玉米地,秸秆倒下,像被子一样盖在土地上。王跃武指着垄间腐烂的秸秆说,这是去年还田的,来年春天就在这垄间用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而今年的秸秆明年又会腐烂,这样就实现了轮作和秸秆还田。
王跃武所说的这种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在梨树试验推广已近10年。2007年,梨树县与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借鉴国外经验,开始试验这一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在各乡镇逐渐示范、推广。
2011年,王跃武开始在自家地里做试验。这两年,王跃武发现自家的玉米明显比别人家“壮实”,也不怕春旱,土地也有了变化。“土里的蚯蚓多了,基本铲一锹土就能看见,一平方米土地里得有几十条,以前很难看到。”王跃武还逐渐降低化肥的施用量,“别人一垧地用2000多斤,我只用1600斤,产量依然比别人高。”
当地农业专家介绍,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的应用增加了表层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土壤更松软了,作物根系扎得更深,抗灾能力也增强了。不少看到好处的农民也纷纷开始尝试。
如今,王跃武成了村里的农业科技示范户,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也在全村推开。目前,梨树超过一半的土地采取了保护性耕作,应用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的土地超过30万亩。
曾经的黑土地“邦邦硬”
今年,四棵树村农民刘海森一垧地收了25000斤玉米。“今年年景差一些,比较旱,这要是以前肯定是减产的,可你看我这玉米,产量也不低。”试验保护性耕作多年的刘海森得意地说。
说起10年前的黑土地,种了几十年地的刘海森感叹说,耕层越来越薄,一刮大风玉米就容易倒伏,“土壤板结严重,踩一脚邦邦硬,地力不行了,多施化肥也很难增产。”
相关监测数据显示,梨树县黑土区腐殖质厚度小于30厘米的黑土地超过30%,耕层深度从20厘米下降到15厘米左右,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也明显减少。
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王贵满说,多数农民缺乏保护黑土地的意识,精耕细作的传统耕种方式加剧了土壤失墒、风蚀,同时为了追求高产量一味增加化肥使用,掠夺性的耕种使得黑土地地力逐年下降,生产成本越来越高。
形成1厘米黑土层需要几百年的时间,但黑土地正面临日趋板结、可耕性变差的问题。“如果再不注重保护黑土地,提高耕地质量,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吉林农业大学土壤学教授窦森说。
保护性耕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梨树镇农民卢伟应用秆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已有7年。说起好处,卢伟算起了账,“化肥少用20%,增产至少10%,加上减少的机器作业成本,一垧地一年节本增效2000多元,那这150垧地一年得省多少钱啊。我还要继续试验减少化肥使用。”卢伟说。
生产效益的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农民也开始积极尝试绿色种植方式,秋收后的玉米秸秆不仅用来还田,也用来堆沤有机肥,或加工饲料,曾经的“烧火棍”成了农民的宝贝。
农民杨青魁今年在应用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已有10年的土地上试种了5垧有机玉米。因为对土地肥力有信心,他只施用了适量的有机肥,一垧地算下来要比用化肥便宜2000元。“一垧地收了25000多斤,没比普通玉米产量低,这市场价格可高多了。”
还有很多农民尝试种植高粱、黑麦、地瓜等作物,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不少农民表示,土地质量好了,也敢尝试更多品种。
收入提高了,秸秆不烧了,化肥越用越少,作物种类越种越多,保护性耕作技术正改变着梨树的农业生产。王贵满说,黑土地保护技术的推广,不仅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也有力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凡本网注明“来源:振兴东北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振兴东北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振兴东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振兴东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电话:010--8805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