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12月19日电 题:“扶贫菜”里的苦辣酸甜
新华社记者刘硕
帮贫困农民把小户种植作成大生意,带着村民走出村庄找销路,给瓜果蔬菜办“身份证”……记者日前在采访中发现,吉林省一些扶贫干部用上百般武艺,种出的各种“扶贫菜”“扶贫果”“扶贫粮”撑起了贫困户的钱袋子,他们没有摆花架子,而是让实实在在的扶贫工作承载起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吉林省汪清县鸡冠乡吉兴村驻村扶贫干部王纵鹏从没想过会对木耳如此了解。汪清县是东北最好的木耳产区之一,吉兴村也有一些小户种植的探索。从吉林省食药监局办公室跑到大山深处工作的王纵鹏决定,扶贫干脆就在木耳上做文章。从去年开始,王纵鹏和局里的扶贫工作队一起努力,引进技术,陆续在村里搞起了500万袋的种植规模,年产木耳50万斤。
“我们的木耳品质好,外面听说了都主动过来收,不愁销路,供不应求。”王纵鹏说。但真正把产业做起来,仅靠种植还不够。于是王纵鹏和局里又帮着村里建起了木耳菌包厂,还开发出吉兴村特有的菌种。如今,这里的木耳和菌包名声在外,生意越做越大。
建厂调试设备,辅导农民种植,王纵鹏几乎一刻不停地忙活。王纵鹏说,木耳带来实实在在的扶贫效益,参与其中的贫困农民人均能增收1000多元,不少贫困户今年就能脱贫,剩下的7户贫困户明年也都能脱贫。
和王纵鹏一样,长春市九台区上河湾镇套子里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志华,也无时无刻不在琢磨村里的扶贫产业。吴志华听说,这个水土丰饶的村曾经是附近有名的“芸豆之乡”,出产的芸豆、黑豆等杂粮品质很好,但后来村民都跟风种起了玉米,忘了杂粮。
“要想有特色,就要把优势做起来。”看准了路子的吴志华,开始没日没夜地忙碌在田间地头。贫困户没钱买种子,吴志华帮着协调;种植技术不好,吴志华请人来教;怕种出来的杂粮愁销路,吴志华带着村民出去闯,跟大连一家企业签订了长期收购合同。
如今,吴志华的身份不仅是长春市委党校的一名干部,更成了套子里村深受村民喜爱的一员,在村里“闭着眼睛都走不丢”,哪家哪户都能没事儿唠唠。
“下露河纯笨鸡蛋,有需要的联系我。”这是记者在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下露河朝鲜族乡双联村驻村扶贫干部商亮的朋友圈中看到出现频率最多的“广告”。
在朋友圈做“微商”,商亮一开始也是不愿意的。当他到了贫困村里挨家挨户走访,看到贫困农民的生活压力,使命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在村里发展加工业等长效措施的同时,商亮也帮贫困户养鸡养鸭,还主动帮他们当起了代言人和配送员。
三年来,商亮已经在朋友圈中卖出了近万枚鸡鸭鹅蛋,但他自己却没赚到一分钱。“有人订货我就开车拉着送到城里,钱一分不少地全给贫困户,油钱都是自己出,有的蛋磕碰成了‘坏蛋’,我也帮贫困户出钱补上。”商亮说。
如今,商亮朋友圈帮村民卖的东西种类更多,村里的扶贫产业也逐渐壮大。“帮贫困户把货卖出去,不仅是为了帮他们增加收入,也是想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在一点点努力战胜贫困。”商亮说。
在帮村民卖货这件事上,吉林省公安厅驻通榆县乌兰花镇乌兰花村工作队队长王学范也是一样的认真。
今年夏天,村里为贫困户谋划的香瓜种植项目陆续结果上市。还没来得及高兴,一些贫困户就遇到了销路窄的困惑。王学范急了,背着香瓜四处奔走,总算是把香瓜全都“折腾出去”了。但以后怎么办?扶贫干部不可能在村里待一辈子,得为村民找一个长久的出路。
王学范反复琢磨,明显感觉村里的香瓜比外面的好吃,为啥在市场上不吃香?王学范决定在香瓜品质上做文章。他带着香瓜找到吉林农业大学和检测机构,给香瓜做品质检测。结果表明,这个村独特的水土条件孕育出的香瓜品质很好。
拿到检测报告的王学范心里有底了,发展高品质有机香瓜产业的底气也更足了。“我们的香瓜品质很好,市场竞争力肯定更强,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找合适的销路,争取打进高端市场,让好瓜卖出好价钱。”王学范说。
1、凡本网注明“来源:振兴东北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振兴东北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振兴东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振兴东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电话:010--8805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