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伊始,伴随着春节的临近,杜尔伯特水产人心里温暖如春。成功自主繁育史氏鲟鱼幼苗和鳌花鱼苗,实现了扣蟹优质苗种的自主繁育;地产蟹凭借响亮的品牌、过硬的品质、完备的物流,“横行”各地消费者餐桌;蟹稻共作模式大获成功,大银鱼产量产值双突破……“连环湖”号水产品名利双收,成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一张“金色名片”。
继2016年初提出“将水产业打造成又一支柱产业”,三年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水产业“撸起袖子加油干”,如今交上了一份精彩答卷,挺起龙江渔业的“腰杆子”。
水资源得天独厚水产业借势扬帆
杜尔伯特渔业经济历史悠久,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境内有嫩江和乌裕尔河、双阳河两大水系,大小湖泊201个,水域面积205万亩,在全省县级中最大。目前,全县可养鱼水面达154万亩,占全省可养鱼水面25%以上,其中500亩以上水面占全县可养鱼水域面积90%以上。草原广袤,水生生物、天然饵料富集,成就了杜尔伯特水产品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绿色生态的美名。
杜尔伯特人没有辜负上苍的恩赐。2016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力争用五年时间,将水产业打造成又一支柱产业,建成黑龙江省淡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水产业“大会战”就此打响。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水产总站站长梁辉告诉记者,2016年至2018年,水产品产量由3.34万吨增加到4.3万吨。虽然产量增加不明显,产值却从3.6亿上升至7.2亿,翻了一倍。
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全县大银鱼产量突破1400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中国大银鱼第一县”实至名归;全县河蟹养殖面积发展至近40万亩,总产量逼近2000吨,产值突破亿元,蟹品牌昂首登场;项目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并陆续投用,名特优鱼种占比增加,“连环湖鱼”品牌效应逐步彰显,杜尔伯特水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四个项目同频共振
基础设施建设快马加鞭,做足种质资源保护及苗种繁育文章。
石人沟种质资源项目基地整体完成验收,计划明年投产。据介绍,该基地旨在保护嫩江野鲤种质资源,达产后保种养殖水面可达2.6万亩,年保种能力提高到1.8万组、共3.6万尾,保种数量增加近40%,为杜尔伯特乃至全省现代种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连环湖生态渔业苗种基地及名特优苗种繁育基地里,总投资1200万元的繁育基地已于2018年春投产,共繁育鲤鱼和白鲢夏花3000万尾、鳜鱼夏花4万尾。项目满负荷运行后,年可繁育夏花1.5亿尾、秋片50万斤,配套湖湾可培育春秋片100万斤,实现产值900万元。加上名特优苗种基地,总产值可达1300万元。苗种基地建有可容纳20万斤冬储活鱼的越冬池,鱼品反季销售难题迎刃而解。
2018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投入500万元建设了现代渔业科技园,目前已建成基础设施80%,预计今年可投入使用。科技园引进名特优苗种进行试验示范养殖,成功后向全县推广。科技园还建有300平方米的培训用房,培训渔民和水产业工作者。
梁辉说,这三个大项目对水产业基础性的苗种保护、苗种繁育、试验示范养殖与技术推广实现了全覆盖,称得上为水产业保驾护航的三驾“马车”。
此外,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近年来不断健全生态补水机制,通过渠系从嫩江引入枯水年份所需的渔业生产用水,保证了渔业正常生产。这四个项目同频共振,形成一张细密的保护网,夯实了杜尔伯特水产业发展基础。
打品牌延伸链条“连环湖”风生水起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泰康镇南湖商圈,不到1公里长的餐饮一条街,分布着20余家以鱼为主要食材的餐饮企业,家家生意火爆。“不少食客特地从大庆、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赶来尝鲜。”大龙湖渔村经理吴玲玲介绍,店里经营着鱼类菜品20余种,每个月营业额都不下10万元。“自从县里打响‘连环湖鱼’品牌,慕名而来的食客都知道杜尔伯特的鱼绿色、生态、口感好。”
近年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渔业以“鱼头餐尾”为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一条鱼的完整产业链”。品牌建设冲锋在前,主打天然野生生态牌,打造优质有机无污染绿色品牌“连环湖生态鱼”。成功举办国际高峰论坛、开湖节、冬捕节、冰雪渔猎旅游节、鱼品烹饪大赛等高端活动,邀请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多次走进杜尔伯特,扩大渔业知名度,提升品牌影响力。
建成水产品营销展示中心,在全省开设“连环湖生态鱼”直销店20处,年销售额达1200万元。设立中国龙菜大师工作室及产品研发基地,搭建大型餐饮企业水产品直供链,实现省内活体水产品异地供应、全季覆盖。连环湖鱼出口新加坡,大闸蟹打入香港市场,大银鱼远销日韩欧美,累计实现产值2.5亿元。
积极搭建线上销售平台,通过互联网及微信营销模式,将杜尔伯特地产生态鱼品销往省内外。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建成休闲渔业基地12处,开发体验项目30余个,年吸引国内外游客72万人次,实现收入6.8亿元。
面向未来,杜尔伯特水产业将重点发展和壮大河蟹产业,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强和水产品加工企业合作,扩大精深加工规模,深度延伸产业链条。(于亚男 吕艳德 本报记者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