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国土面积2004平方公里,人口103万,境内有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汉油田。2009年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以来,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探索形成了“绿色为经、循环为纬、创新为轴、油地共建、特色发展”的潜江转型发展模式,2017年成功挺进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百强县市,一个活力迸发、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新潜江逐步展现。
一、坚持循环引领,无中生有发展新兴产业
潜江市按照“资源接续渐替、产业循序渐转”的产业转型路径,在稳定油气开采产业的同时,以油气开采伴生的盐卤资源作为主要替代资源,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了盐化工-精细化工-光纤新材料产业链,促进光信息电子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集聚资源招龙头,以江汉油田盐化工总厂为龙头,以充足的氢气、氯气、盐酸、烧碱等盐化工产品为纽带,发挥循环经济优势,建设长飞潜江科技园,打造光纤光棒制造区域总部,实现当年引进、当年投产,当年产值17亿元、税收8000万元。强化配套聚项目,实施产业链招商,吸引上下游企业扎堆落户,形成光信息电子产业链条。项目全部建成后,光纤预制棒产量可达6000吨、占全球产量40%左右,光纤1亿芯公里,产值突破百亿元、税收超过10亿元。深度循环强产业,争取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政策,投入90.9亿元实施化工管廊、气体功能岛、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促进光信息电子与化工产业氯氢碱循环利用、高值消纳,资源利用率达到85%,企业生产成本降低20%。
二、坚持创新驱动,旧中推新升级传统产业
潜江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坚持创新驱动,以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市技改投入214亿元、增长93.9%,石油化工、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幅。金澳科技投入60亿元技改扩能,破解系列技术难题,销售收入连续3年翻番、突破350亿元,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坚持绿色转型,以新理念引领传统产业。牢固树立“安全环保是最大效益”的意识,关停排放不达标企业52家,淘汰落后炼油产能230万吨、化肥20万吨,大力引进绿色企业,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增幅全省第一,绿色发展指标全省第三。坚持集群集约,以新举措升级传统产业。推动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突出园区主阵地,通过大数据驱动、规模化定制,推动全市208家服装企业转型发展,实现产值210亿元,同比增长18%。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市场主体达到6.1万户,规上企业达到287家,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87亿元,同比增长1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3年翻番,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
三、坚持特色带动,优中更强打造虾稻产业
围绕虾-稻特色产业,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选育繁育、检验检测、大数据、交易“四个中心”,实现综合产值320亿元,带动10万人致富、2万人脱贫、3000人回乡创业。产业向标准化基地升级,制定虾-稻行业标准16项,实行“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高标准建成“虾稻共作”万亩连片示范基地26万亩,亩平收入超过6000元。产业向精细化加工升级,立足“全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优势,培育小龙虾本土加工出口企业13家,引进泰国正大、周黑鸭等知名企业,深度开发甲壳素、休闲食品,年加工能力35万吨,小龙虾加工出口连续14年领跑全国,出口创汇2亿美元。产业向品牌化运营升级,实施“互联网+小龙虾”行动计划,电商交易额达23亿元。全力打造“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连续9年举办龙虾节,“潜江龙虾”“潜江虾稻”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品牌及技术九地共用共享,餐饮企业连锁店达2500多家。
四、坚持油地共建,企地一体推进转型发展
坚持与江汉油田共建园区,共建矿区,共建城区,共同转型的指导思想,共同制定了《关于实施潜江市与江汉油田企地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方案》,成立企地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在资源配置、社会管理、重大项目推进、生产运行调度等方面建立四位一体服务机制,共同推进城市转型发展。推进生态环境共治。油地统一规划,实施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全面完成汉江泽口、红旗码头饮用水源地整治,建成4个园区污水处理厂及12个乡镇集镇污水处理厂。推进社会管理共融。对江汉油田剥离到地方的教育、卫生等社会职能,统筹纳入全省及全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中,提升矿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推进基础设施共建。投资27.59亿元,启动以江汉油田为中心,面积为300平方公里的江汉油田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着力优化城矿乡空间规划布局,促进城矿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产业发展共谋。按照“稳油增气、特色发展”的发展思路,支持油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重庆涪陵拓展页岩气板块,积极推进江汉战略储气库项目建设,以盐化工总厂为依托共建盐化循环产业园,促进盐化产业与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共兴共荣,集群发展。(资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