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昕文摄
曲建武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人来做,而且要愿做、会做、真心实意地做。
徐文涛说,史馆(现更名为东北军事后勤史馆)就是他的讲台。
曲建武很忙。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宣传部的老师告诉记者,曲老师开会多、调研多,自从回到校园,他更加珍惜时间,每天的日程安排甚至可以精确到分钟。
2018年12月初的一个周六,在曲建武教授工作室,记者见到了前一晚刚从外地赶回大连的曲老师。
做到底
曲建武说,对的事就要坚持做到底。
徐文涛说,人,总有比名利、金钱更高贵的追求。
他们是那么热爱自己的事业,长年累月地坚持,在各自的讲台上传播真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徐文涛坚守的史馆,是教室,是课堂。即便身体不适,哪怕有一名观众也全力以赴地讲解,他的观众,就是被感动、被触动的学生。
曲建武坚持更新的微信公众号,是另一种形式的课堂。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高校师生都可以看到曲老师如何教学,如何为学生解惑。
还有已经离开我们十年,长期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方永刚。他曾说,“不管癌症是中期还是晚期,我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我能舍弃我的生命,但不能舍弃我的事业;我不惧怕癌症,但我害怕离开我最钟爱的三尺讲台!”
还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逐步形成“六步教学法”的魏书生,他曾说,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是一种崇高的美。老师在对事业、对学生的奉献过程中从未希冀学生的报答;受到美好感情陶冶的学生,热爱的不仅是自己的老师,他们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事业,热爱生活。
这些为目标坚守的人,就像长明的蜡烛,无论生命长短,始终燃烧。
是什么让他们始终坚持?
是爱国的情怀。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爱国的方式,既可以是轰轰烈烈的瞬间绽放,也可以体现在日常的点滴作为中。1935年,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问了师生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他们,用实际行动做了最好的回答。
是信念的力量。在徐文涛收集的展品中,有一件是开国上将李聚奎在80岁时所写的手书——“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力,我也决不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决不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八十岁,我也决不止步不前。”徐文涛说,老一辈革命者历经苦难依然严于律己,坚守信念,何况我们呢?曲建武今年元旦通过微信公众号对辅导员和大学生们说:“我们在从事着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想一想中国梦实现的时候有你的贡献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蓬勃发展的中国不会停下来等你的脚步。记住每天叫醒你的一定是内心的信念而不是闹钟。快出发吧,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让每一年过得有价值,让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
像曲建武、徐文涛这样的人,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做出了令人仰望的事迹。在辽宁英模群体中,许多人与他们走着同样的路,共同用平凡书写伟大。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办公室
回到学生身边
1982年,大学毕业的曲建武向学校申请,到新疆或西藏等边远地区从事教育工作。他的愿望很具体——做全科教师,从小学教到高中,然后看着孩子们考上大学。不过,由于那个年代还是计划分配,曲建武毕业那年学校没有支边计划,因此,曲建武留在母校做了一名辅导员。
对于人生的每次选择,曲建武从不后悔。他说,当初选择教育事业,是因为自己有浓厚的爱国情怀。他希望自己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
曲建武的辅导员工作没有持续太久。1998年,曲建武被任命为辽宁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2004年底又调任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后兼任省教育厅副厅长。当身边人纷纷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并预测他还会有更好的前途时,曲建武的内心却起了波澜。萌生已久的想法越发坚定,曲建武想回到大学,回到学生们身边,做一名辅导员。
曲建武把自己的想法说给身边的人听,有的人觉得他在开玩笑,有的人觉得他在唱高调。
2013年3月,曲建武将愿望付诸行动,正式辞去省教育厅副厅长职务,来到大连海事大学做一名思想理论课教师、一名普普通通的高校辅导员。
曲建武工作室
为什么是2013年
不保留任何待遇,只要一根教鞭,消息传出,曲建武周围一片哗然。好朋友劝他,不当领导干部,很多待遇就没了,以后咋办,曲建武笑着说,老百姓咋看病我就咋看病。
曲建武说,过去总有人说高校辅导员就是一块跳板,没人干得长。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高校辅导员工作大有作为,值得长久地做下去。特别了解曲建武的人知道,他的这一选择并非偶然。爱人没有提任何意见,远在北京的儿子也鼓励他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为什么选择在2013年?曲建武笑着说,2009年,中央召开“加强和改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辽宁省在会上介绍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当时,由他组织的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制度性建设已经很成熟,全国很多高校都在采用“辽宁模式”。他把“辽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得更加牢固。为此,2012年,曲建武对全省孤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进行了调研,发现不少问题,之后,他组织起草并完成了一份3.5万字的调研报告。他撰写“免除孤儿大学生学费和住宿费”的建议后,同各有关部门沟通协商,终于在2012年年底解决了这一问题。2013年,曲建武已经56岁,按照60岁退休的规定,如果再不回到校园,他就带不了完整一届的学生了。
所以,2013年,他作出了决定。
大连海事大学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
仍然在路上
如今的曲建武,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生活,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刚刚留校做辅导员的日子。曲建武发现,有很多有意义的事等着他去做。
不过,直到今天还是有人问他:从领导岗位上下来后悔吗?值得吗?也有人说他太冲动了,不如做个学者型官员,照样能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曲建武说,自己的状态特别好,根本没时间考虑个人得失。
2017年,曲建武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他的事迹被广泛传播。颁奖晚会前,导演组希望采访曲建武的家人,但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拒绝了。这一家人都习惯了默默做事,不问回报。
现在,曲建武如愿以偿地为来自新疆、西藏等地的少数民族学生担任辅导员。无论走到哪儿,他的心里总是惦记着这些孩子,经常写信鼓励他们做爱国爱党的好青年。他给记者翻看手机里保存的和学生们的合影,去年端午节,曲建武邀请新疆学生一起吃饭,照片中,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2018年,曲建武写了6本思想政治教育专著,字里行间,凝结着他这几年调研、考察的心血。曲建武说,时间特别宝贵,不能浪费一分一秒,只要有时间,他就在学校查资料、写东西。
曲建武的微信公众号名叫“仍然在路上”,它也是曲建武的第二课堂。曲建武时常通过公众号给学生回信、回答问题,还为高校辅导员解决心里的困惑。他把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年轻的辅导员们少走弯路,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放在用知识理论武装学生思想上。
曲建武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人来做,而且要愿做、会做、真心实意地做。
新的一年,曲建武依然在路上。
特写
徐文涛与他坚守的后勤史馆
2018年12月9日清晨,记者来到东北军事后勤史馆采访。推开大门,馆里静悄悄的,没有开灯,也没有人。站在偌大的展厅里,记者大声地喊了一声“徐老师”,只见从卫生间里走出一位身穿棉衣,头发花白,背部有些微驼的老人,手里,还拎着刚刚清洗的拖布。他就是徐文涛。
没有人参观时的后勤史馆是冷清的。3500多平方米的展馆,徐文涛身兼馆长、讲解员、保洁员于一身。他说,因为一会儿有大学生来参观,所以自己专门早点儿来,把展馆好好清洁一遍。
每逢史馆有参观,身穿军装的大校徐文涛就来了精神,他声音洪亮,意气风发,生动的讲解让不少观众热血沸腾。观众留言簿上密密麻麻的留言,很多是对徐文涛的赞美。
每当观众把参观的收获和内心的激动带走后,那个激情澎湃的老人便一下子显露出疲态。他得扶着桌子才能站起来,这时的徐文涛,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
其实,关节炎、糖尿病等疾病一直困扰着徐文涛。这些年,上千场讲解早已让他的身体透支,但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他选择坚持。
史馆的展品都由徐文涛亲手征集。为了编写展陈大纲,他大量阅读党史、军史、后勤史资料。布展初期,他家都不回,吃住都在馆里。很难想象,一座原本废弃的食堂是怎样经过徐文涛之手,一点点地变成今天的后勤史馆的。也很难想象,从2006年至今,徐文涛每天出现在馆里,甚至因病挂着尿袋也坚持讲解。
在旁人看来,徐文涛得到各种荣誉,风光无限,但荣誉背后的艰辛鲜有人知。走近徐文涛,会看到他在三九严寒时,因为腿疼,穿着厚厚的棉裤乘坐公交车到馆里;会看到他为了节约用电一个展区一个展区地关灯,每天在馆里要走1万多步;会看到他每天打扫卫生间、展区,有时累得腰都挺不直。
徐文涛说,这座史馆是他的讲台,站在讲台上,他就有义务为每一位观众授业解惑。虽然他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但他知道,每一次站在观众面前,自己就是一名战士,战士就要奋勇向前,为了目标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