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 / 新闻热线:0431-81623888 邮箱:zxdbw@news.cn
巧帮扶“对胃口”村民喜得“主心骨”
时间: 2019-03-28 14:35:23    来源: 黑龙江日报

  两年前,29岁的李晶,丈夫患白血病住院治疗两年后去世,她背负上40万元外债,带着一个3岁的孩子,成为肇东市太平乡同合村的一个贫困户……而今,李晶是一家70多名工人的服装厂厂长,是村里创业致富带头人——这个农村女人命运“反转”的故事背后,是当地扶贫干部严格执行党的扶贫政策,在一个非贫困村实现精准扶贫、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精彩实践。

  3月22日,踏着一场刚刚下过的春雪,记者来到肇东市太平乡同合村。

  找到“头羊”帮一扶百

  “巨合服饰”,一个白底红字的牌匾在村道的尽头很是显眼。在这曾经闲置的小学校院里,缝纫机咔塔咔塔的声音不时打破着小村的宁静。宽敞明亮的车间,一群穿着花花绿绿制服的女工在忙碌着,一个瘦小的素衣女子走过来,笑着说:“我是李晶。”

  农家女子李晶,丈夫去世后带着孩子回到婆家所在的同合村,成了无钱无地无生活来源的贫困户。幸运的是,当时,肇东市下派的扶贫工作队已经在这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李晶所在的同合村有8个自然屯,全村1010户人家,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因病致贫的29户。肇东市纪检委下派该村的第一书记杨玉成,带领着两位女队员冉丽梅和刘凤瑛已经把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摸得清清楚楚,他们正在找一个能立得住、叫得响的“头羊”。了解到李晶的情况,工作队队员们眼前一亮。

  李晶初中毕业就到哈尔滨一家服装企业打工,她有做服装的手艺。工作队决定鼓励她创业搞服装加工。工作队队员冉丽梅和刘凤瑛拉着李晶去有规模的服装厂参观,给她出主意并再三鼓劲儿。没有启动资金,她们陪李晶去农村信用社,帮她办下来专门服务贫困户的5万元无息贷款,买了12台二手缝纫机,就在李晶娘家的60平方米空羊圈里,一个服装加工作坊开张了。2个月下来,12名贫困家庭妇女每人每月收入2000元,李晶也有了不错的收入。

  扶贫创业,不但改变了李晶家的生活,也拯救了她被家庭变故打掉了的信心。工作队长杨玉成发现她有潜力,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积极协调了太平乡政府和同合村村委会,把闲置的村小学借给李晶使用,并签订了3年合同。同时,工作队两位大姐领着李晶去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又利用再贷款购买了17台电脑版的缝纫机,乡里也利用各种机会和平台帮助李晶招工,培训缝纫成手。很快,十里八村的26名妇女成了技术成手,开工时每人每天能收入60元到180元不等,农村妇女足不出户就挣到了工资。

  记者置身这600多平方米的服装加工厂,3条生产流水线,每条15台机器,还有裁剪车间,取暖设备,材料库,一应俱全。女工孟美说,现在厂里有职工76人,有9名是贫困户。厂里有寝室,有通勤车,去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她本来在外地打工,去年就回村来,上李晶这里上班了。

  生活好起来,性格也开朗起来,李晶小小的身躯迸发出巨大的潜力。她说:“村里的扶贫工作队不但帮我建了厂,还给我引荐了大庆一家体育用品公司,我们服装厂为他们完成订单,做职业装、劳保工作服、羽绒服等服饰的来料加工,厂子去年收入近40万元。没有想到自己能有今天,党的扶贫政策好啊,不然,我哪有开厂的能耐!”

  “用嘴拱出”80亩菜地

  在同合村村部旁边,一块菜地正待春播。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红队旗绑在菜地边的农用车上,在风中猎猎作响。

  “看见没,就这80亩菜地,是我们工作队‘用嘴拱出来的’。”杨玉成说。原来,2018年驻村工作队想依托同合村30多年的种菜历史优势,建一个蔬菜扶贫基地。因为前期投入没资金,包括菜种、肥料和土地流转费,都是赊账来的。“全凭我们工作队一张嘴啊!因为是扶贫项目,大家都支持,也信得过我们。”

  村部里,宣传板上的一组图片为记者还原了去年秋天的丰收场景:菜田里,碧绿可人的牛心菜菜心紧抱,大绿萝卜在垄台上窜起半尺高,甘蓝菜实成成地堆成小山,男女老少选菜的、砍菜的、装车搬运的,地头的大型集装箱汽车满载而归……杨玉成和两名队员给记者看他们手机上的“一亩田”,那是一款专做蔬菜产销市场的客户端,就是通过手机终端,去年他们将扶贫基地的蔬菜全部销往天津、淮安和沈阳的蔬菜大市场,而且卖上了好价钱:绿甘蓝33.5万斤,萝卜5万斤,白菜19.55万斤,共计收入23.314万元,纯收入10.2万元。

  杨玉成告诉记者,这块蔬菜扶贫基地,主要是吸收村里的18个贫困户来打工,他们不能做重体力活儿,到蔬菜基地里干育苗、栽植、拔草和管理等农活,不太累,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

  2018年,同合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分红2000元,脱贫户每户分红200元。出勤最多的是47岁的张林杰,他患有膀胱癌,重体力活儿干不动,可是蔬菜基地的活儿,他一天都不少干,秋上分红,他领到3540元。

  如今,在同合村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贫困户都有了和自家“对胃口”的来钱道儿。贫困户王凤波、孙彦斌申请了贷款,王凤波从养1头牛发展到了养4头牛;孙彦斌养羊36只,年收入达1万多元。

  当贴心人做主心骨

  在同合村采访,记者发现这里的“第一书记”成了“万能书记”,工作队员成了“知心大姐”。不只是贫困户找他们,村里的大事小情都离不开他们。他们的日常工作包括:邻里纠纷断是非,村民看病找大夫,给孤寡老人找住所,妥善安置精神病人……杨玉成说,扶贫不单是为了让贫困家庭挣到钱,更要让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一个村,如果连幸福感和安全感都没有,也是我们工作队失职啊。

  太平乡党委书记刘敏峰介绍说,全乡有150个贫困户,已脱贫101户,剩余49户都将在今年底实现脱贫出列。在非贫困村做帮扶,更要用“百折不挠的韧劲”和“不到地头不松套的牛劲”,精准施策最要紧。

  肇东市扶贫办李丽娟说,目前,从肇东市来看,脱贫攻坚难度越来越大,一是目前剩余未脱贫人口多是老人、病人、残疾人,多数需要依靠综合保障政策兜底脱贫;二是产业扶贫规模还不够壮大,有的乡镇发展的产业结构单一、带贫能力不强,增收缺乏可持续性。同合村的扶贫实践可以给其他非贫困村一个很好的借鉴,那就是对每一个贫困家庭都熟悉并摸透,找到能激活劳动热情的潜力;让每一个能自食其力的人都有活干;让扶贫项目生根开花结果,村集体可持续发展。

  离开同合村时,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干部正在商议今年的备耕工作。今春,他们已用去年分红剩下给村集体的一笔钱购买了四轮车等田间管理机械,蔬菜扶贫基地已经初步和几家买方签订了销售订单,杨玉成他们下决心要精细经营,加强管理,多下力气,争取为贫困户创造更高的效益。(张长虹)

  原标题:

  巧帮扶“对胃口”村民喜得“主心骨”

  一个非贫困村精准扶贫的实践
责任编辑: 李成铭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本站所刊登的振兴东北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振兴东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