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把家里37亩地全托给潘辉的合作社了,从旋地、买种子化肥、插秧到秋收一条龙,不用自己操心,算下来一亩还能省个100多元钱。”铁岭县双井子镇马圈子村的田秀容对记者说,眼瞅着不到一个月就要给稻田插秧了,可她一点儿也不着急。
在马圈子村,潘辉可是个“能人”,用时髦的话说,是个乡村里的“绿领”。3年前,不到40岁的潘辉拿到了“中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去年还入选了农业农村部“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名单。他牵头创办的铁岭县耀辉农机专业合作社,有40多台农机设备,不仅承包了村里133公顷水田旱田,还托管着本村和周边村100公顷土地,农户把地交到他手上,既省心还能增收。
“绿领”平时都干啥?4月12日,记者在马圈子村见到潘辉时,他正在育苗的大棚里忙活。一会儿帮着工人往自动育苗机里添种子,一会儿检查大棚洒水设备的运转。
“我们采用的是工厂化的育苗方式,省时省力,还能提高肥、水、药的使用效率,7天时间秧苗就能育好,等到下个月中旬就能运到地里插秧了。”看着一排排育苗大棚逐个被苗盘填满,潘辉那黝黑的脸上挂满笑容。
在双井子镇,水稻是当地农户种植的主要作物。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上不了大型机械,不懂科学方法,品质和产量都上不来。
2013年,在村里经营农资生意的潘辉与别人合伙成立了合作社。潘辉爱钻研又懂技术,在他的带动下,马圈子村的农户们开始走上了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的水稻种植之路,当地出产的鸭田大米如今已在国内小有名气,农户的年人均收入达两万元。
“跟着潘辉种地错不了。”这是当地农户们心里的真实想法。而在他自己看来,这份信任也带来了更多责任。尤其是这个“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让他有了更多思考。
去年,潘辉的合作社挂上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的牌子,并且开设了一个50人的水稻产业培训班,培养当地农民科学种田。
“我觉得自己要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农户们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增收致富,这样农村才有奔头。”潘辉对记者说。
新闻链接
“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是党中央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出的具体要求。2019年,我省计划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9127人。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8327人、青年农场主600人、农业职业经理人200人。培训涵盖全省60个县(市)区、540多个乡(镇)、1600多个村。(记者 方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