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8月6日电(记者李铮 丁非白)盛夏时节,中国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畔迎来了一队特殊的客人,他们中有坐着轮椅的肢体残疾人,也有拄着拐杖的盲人。他们走过甬道,出入无障碍卫生间,在坡道上反复测试。
这些残疾人体验者是一支特殊的检查小组,他们对照相关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对园内通道、无障碍卫生间、盲文指示标识、坡道、盲道、低位服务台等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进行检查。
“城市无障碍化环境的建设是残障人士、老人、伤病等弱势人群社会生活的必须和基础。”丹东市残联理事长温秋雁说,“我们对在现场发现的问题,向管理者进行反馈,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案。”
近年来,中国积极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中国残联等部门印发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十三五”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推进政府机关、学校、社区、旅游景区、社会福利、公共交通等公共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改造”。
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设置了盲道、无障碍服务柜台、电梯、残障人士专用卫生间、专用座椅、专用车位、无障碍接驳车和无障碍升降机,还成立了保障小组,对有需要的残疾人旅客提供一对一的保障服务。
“我们通过与大连市无障碍建设促进会的相关专家沟通,在无障碍建设细节上下了很大功夫,仅进出航站道路的坡化改造就提出了五六种方案。”机场客运服务部负责人苏勇说。
与此同时,中国还积极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辽宁省根据残疾类别、等级、居住环境,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实施改造,通过为残疾人家庭平整地面及坡化、低位灶台、房门改造、坐便器改造、安装卫生间扶手和浴凳等,满足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个性化需求。
家住沈阳市皇姑区的王敏因病导致身体活动受限,去年,在当地残联的帮助下,王敏家中的墙上安装了扶手,卫生间有了沐浴凳。此外,当地残联还在王敏家里安装了康复训练器械,并制定了训练方案。“我现在在家自己扶着扶手就可以活动,许多事也都可以自己做。”王敏说。
无障碍环境建设也正在从城市走向乡镇。在兴城市元台子乡药王村,为了让残疾人生活更便利,药王村在文化广场、商店、银行等公共服务设施中添加了坡道、扶手等无障碍设施,还设立了无障碍停车位。
药王村65岁的村民李军东患有腿部残疾,从家到文化广场对他来说曾经是条“艰辛路”。如今从家到广场、村部的路都很平整,文化广场的台阶还增加了缓坡。“现在出门太方便了,我几乎天天都去广场找人下棋。”李军东说。
根据《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截至2018年,中国开展无障碍建设的市、县达到1702个;全国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已有75%的出入口、40%的服务柜台、30%的厕所进行了无障碍建设和改造。
“对残疾人来说,无障碍设施就是他们的耳朵、眼睛和四肢。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他们最现实的需求,也是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辽宁省残联维权部主任张长东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