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10月29日电题:树多了,鸟多了,客多了——黑龙江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停伐五年现“三多”
新华社记者马晓成
初雪刚刚落下,漠河市北极村的马国权就迫不及待开始在朋友圈里给自己的家乡打上了广告。拍上一段雪景,再配上一段浓重东北味的介绍语,“多招几个客人到咱们这里玩一玩”。
如今,马国权所在的漠河市是中国远近闻名的冬季旅游目的地,冬天一到,许多人都专程来这里体验“寒地游”。在过去,漠河和大兴安岭地区许多地方的冬天,则是伐木工人们最忙活的时间。
“山上搭个棚子,人住在棚子里,铺下满是冰雪。山里最常听到的,就是‘顺山倒喽’的号子声。”北极村村民孙洪柱说。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边境地区,也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在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近2亿立方米,上缴税金近百亿元,创造了“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
“多少年了,就是‘靠山吃山’,可是这山再大,要是一味地吃下去,那也得有吃光那天。”孙洪柱说。
2014年4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全面停止了木材商业性采伐,结束了长达50年的木材生产历史。放下斧和锯,林往何处去?面对转型发展的巨大压力,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强化森林培育,严格资源管理,创新发展生态旅游、森林生态食品、森林碳汇、绿色矿产等产业,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转型发展之路。
通过深入实施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当地累计完成森林抚育、补植补造、人工造林178.4万公顷,森林抚育质量始终位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林地面积709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6.0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4.89%,这三个数字已连续10年实现增长。目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已拥有自然保护区36处、累计230.49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27.6%,当地已经实现了从木材生产基地到生态安全屏障的转身。
随着停伐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持续推进,野生动物得以繁衍、种群也不断扩大。在大兴安岭林区采访,时常可以见到野生动物在林间穿行,有时候还能看到狍子、野鸡、野兔等快速地穿行在林间公路上。据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人员介绍,近些年来野生动物越来越多,野鸡、野鸭、雪兔、狍子、黑熊等屡见不鲜,近几年还相继发现了纵纹腹小鸮、红脚隼等新分布物种。
如今,优越的生态环境,不仅成了大兴安岭地区的独特名片,更成为带动生态经济发展的引擎,当地发掘最北、最冷等旅游标签,推出了找北游、界江游、湿地游等个性化旅游产品,接待游客、旅游收入以年均12%和23%的速度增长。
“过去,养马都是用来拉木头的,现在,养马是为了冬天拉爬犁,一个冬天就能赚上万把块钱。”孙洪柱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