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 / 新闻热线:0431-81623888 邮箱:zxdbw@news.cn
绽放在脱贫路上的“黑牡丹”
时间: 2019-11-05 15:48:23    来源: 吉林日报

  汪清县利用县域内典型的冷凉气候、昼夜温差大、空气湿润、森林覆盖率高等适宜黑木耳生长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并在全县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全县黑木耳年栽培总量6.5亿袋,年产量3.5万吨,年产值34亿元……现如今,小小的黑木耳已然发展成汪清县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乡村振兴的希望产业、持续长久的富民产业。

  畅销黑木耳 鼓了钱袋子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汪清县按照“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门路”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黑木耳等产业扶贫项目,实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时下,寒意渐浓,但在汪清县乡村,仍是一片繁忙景象。

  走进汪清县鸡冠乡大北村红鸡冠木耳专业农场,建档立卡贫困户聂树花和同伴们正忙着包装菌包。聂树花告诉记者,因为自己年龄较大,过去找不到活干。自从村里开始种植木耳,一年四季都能在家门口找到自己能干的零活,年底一算账收入两万多元,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国家扶贫政策好,给钱给物,可自己亲手挣来的钱,总感觉花得硬气。”

  农场负责人林岩告诉记者,农场以农民菌业合作社为基础,占地面积约14公顷,摆放黑木耳菌包袋150万袋。建有日产3万袋的菌包生产线,以及百万袋规模的黑木耳摆栽基地等扶贫产业项目。经过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集菌种研究、菌包加工、育菌培养、摆栽种植、包装销售一体化的产业竞争优势。现在农场年产值可达700万元以上,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普通群众近40户。

  告别小作坊 迎来标准化

  汪清素有“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之称,森林覆盖率高达89.3%,具备充足的柞树等硬杂木资源,为优质黑木耳栽培提供了原材料保障。

  但其黑木耳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前些年,木耳品种杂,质量参差不齐,土法制菌成活率低……为了让百姓真受益、长受益,当地把目光盯在了标准化体系上。

  在汪清县天桥岭镇的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内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调试设备,为新一年的菌包生产做准备工作。因为扶贫资金的注入,这里的木耳生产告别了“小作坊式”的生产,实现了从培育、种植、采摘、晾晒、分选、包装等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进一步实现了木耳的质量、档次升级。

  立足优势产业,汪清县改变了以往菌农小作坊生产模式,累计建设标准化菌包厂52家,实行制袋、灭菌、接种、养菌一条龙式菌包生产培养,大大降低菌包成本,提高了菌包成活率。同时,改变过去菌农分散摆放、粗放简单摆栽方式,累计建设标准化摆栽基地、木耳农场45个,每个基地农场都成立了木耳合作社,将菌农吸纳入社,通过能人带农户、老户带新户,实行“统一菌包、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销售”生产模式,既解决了老百姓不会干的问题,又提高了风险抵抗能力。

  做足线上文章 广开产品销路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好产品,不等于有了好销量。

  为了广开销路,汪清县打造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在建立吉林省区域农产品产地市场——天成黑木耳批发交易市场的同时,成功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在全县范围内建立100个农村电商基地,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黑木耳交易物流与信息流的有机结合。

  打开当下热门的一些直播平台,汪清木耳种植户十分活跃。从种植、加工到成品的打包,他们生动有趣地“吆喝叫卖”着自家木耳。有网友留言说:“看着真馋,立刻下单买回来。”

  经营黑木耳产品的汪清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刘锡军介绍,该中心现在已经成立了4个镇级中心,100个村级服务站。今年1月至9月,该中心木耳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800万元。仅9月17日当天,该中心运营的汪清特色馆进行淘宝直播,浏览量达5.2万人,成交3000余单,销售额9万余元。 (记者 杨悦 通讯员 姚喜邦 实习生 高畅)

责任编辑: 李维婉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证010042号-26
本站所刊登的振兴东北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振兴东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