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在国家财政部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和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联合公布的“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名单中,全国20个城市晋位光荣榜。其中,四平以竞争性答辩第一名的成绩位列其中。
从曾经的“劣V类水质”到“入围示范城市”,四平市走出一条U形路,其中有教训也有经验,总之是令人深思。
控源截污——
上中下“三游”治“黑臭”
水,是生命之源。城不在大,有水则灵。当然,这里所说的“水”,必须是干净的、清澈的。
四平是辽河流域上游水污染防治任务最重的城市之一,吉林省辽河流域的8个水污染治理单元有7个在四平。其中,四平城区所在的条子河四平林家治理单元水环境问题最为严峻,2013年至2017年长期处于劣V类水质。而流经四平城区的南河、北河两条黑臭河道,对条子河的污染物“贡献”率接近90%。
从水流清澈到“劣V类”,谈及原因,四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调研员陶晋平不无感慨:“一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厂网能力不足,合流制溢流污染严重;二是严寒地区季节性河流生态基流短缺,驳岸硬化严重,水体自净能力不足;三是河道内控制性闸坝较多,水体流动性差,加剧了污染物的富集。”
针对问题,四平靶向发力,“控源截污”成为重中之重。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四平将流域统筹与分区施策相结合,围绕两河的上中下“三游”不断发力。
上游推进农业面源治理。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农药、化肥施用量实现负增长;建成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目标是到明年年底项目示范地区低毒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普及率达8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5%以上。
中游强化岸上控源截污和水体综合治理。整治南北河沿线排污口11处,“建成区”内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排;逐步推行雨污分流,目前已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工程61公里;实施“污水管网补空白”工程,将城郊接合部的生活污水以及各园区的工业污水应收尽收;建设海绵城市,启动实施道路、公园、广场、小区试点改造项目,最大限度减少雨水经流,现已完成109个项目,新建透水铺装17.8万平方米、下沉式绿地21.9万平方米,从源头削减进入管网的污染物;建成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26公里,新建污水管线22公里,市区污水基本得到收集和处理;实施南、北河截流干管改造工程,完成管线铺设34公里。同时,对敷设在南北河河道内污水截流干管设施进行维护,解决了部分干管渗漏现象,降低了雨季溢流频次。
下游注重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和再生利用。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建,日处理污水从9万立方米提高到18万立方米,减缓了晴天溢流、厂前溢流情况。此外,他们还在下游建设了西湖
尾水净化湿地,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
目前,四平南北河水体黑臭现象已基本消除。今年,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1月至9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中,四平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一。
生态修复——
河域两岸披绿装
老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理,水污染后的“回归”之路,艰辛而漫长,生态修复须多措并举,久久为功。
四平坚持内源治理与生态修复齐步走。在内源治理上,一方面,清淤疏浚。自2017年起,就对南、北河建成区内河道淤泥及腐烂植物进行清理,清出底泥20.3万立方米。另一方面,清理垃圾。全面整治南北河蓝线范围内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2019年1月至10月,南、北河共清理岸线垃圾(包括生活垃圾、水体内垃圾、漂浮物等)约6728立方米,清理畜禽粪便约837立方米。
在生态修复上,首先是建设生态缓冲带。针对上游农田施肥、牲畜养殖的污染风险,在河流两岸建设了宽度30米至50米的生态缓冲带;在城区沿南北河两岸,随地势建设了宽度5米至90米的生态缓冲带,总面积为20.56万平方米,并在水土流失区补植了乔木、灌木。
其次是修复水体生态。充分利用河道空间,营造蜿蜒曲折的河道线型和微地形。现已完成西湖湿地、南北河、市区辽河流域生态修复项目,缓冲带种植树木129亩,完成投资约2.15亿元。
再次是通过闸坝优化水利调度,提高水体流动性,取消部分影响水流的土石坝。下一步,四平还将根据辽河流域常见的鱼类,在南北河上游段水域投放大量乌鳢、萝卜螺、环棱螺、河蚌等水生动物,逐步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
最后是利用再生水补充河道用水。2018年10月以来,利用市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对西湖湿地河道进行生态补水;2017年以来,利用二龙山水库适时对南北河进行生态补水,保障水体水质。
如今,如果你再来到四平生态“样板”——西湖湿地公园,会看到这里已然成为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天清晨和傍晚,进行“有氧运动”的人络绎不绝。
“河湖长+河湖警长”制——
河流有了“专职管家”
“咬钩了,咬钩了,鱼来喽!我没骗你吧,前两天我的鱼就是从这里钓的,跟你说你还不信,眼见为实了吧!”
“行行行,算你赢了。今晚鱼你请,酒我包了。”
这是今年盛夏记者的两个朋友的赌约,地点就在四平城区南河段。其实,若在多年前,有水就有鱼,是个再寻常不过的场景。但在四平南北河的水质演变为“黑臭水体”后,很多人都不相信河里有鱼了。而如今,河水清清、水流湍湍,显然,“鱼戏莲叶间”“听取蛙声一片”不是梦了。
支撑这些“景致”的,除了四平控源截污和生态恢复“双管齐下”外,不得不提多年来四平一以贯之、倾力推进的“河湖长+河湖警长”制。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有关河长制的安排部署,四平早在2017年5月就印发了《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工作方案》,设立河长839名;2018年,四平又印发了《关于完善湖长制的实施意见》,设立湖长17名。从此,建立起市、县、乡、村4级河(湖)长体系,每条河流、每个湖泊都有了自己的“专职管家”。
与此同时,四平建立了市、县、乡三级河道警长制工作体系,制定出台了《四平市公安机关河道警长制工作方案》,在市域内所有河流分级分段设立河道警长,做到全面覆盖、无缝对接。全市共设各级河道警长123人,其中,市级河道警长9人、县级河道警长43人、乡级河道警长71人。
四平市级河道总警长由市公安局局长担任,市级河道副总警长由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担任,市局其他班子成员分别担任市级河长包保的7条河流的河道警长。县级河道总警长由各县(市)区公安局局长担任,县级河道副总警长由各县(市)区公安局政委担任,县级河道总警长确定辖区内的县级河道警长及包保的县级公安机关直属部门。乡级河道警长由辖区派出所所长担任。河道警员、包片民警及协管人员,由县级、乡级河道警长确定。
市、县、乡三级河道警长制工作体系,“有名”亦“有实”。市级河道总警长先后深入东辽河、伊通河等地实地巡查,并部署全市公安机关与水利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精准打击破坏水环境违法犯罪。
今年1月28日,南河市级河长、四平市副市长王有利带队来到现场,实地巡查市区南河的水质、水环境的相关情况,查看河道垃圾清理及饭店倾倒污水处理情况、涉河建设项目洪水影响评价报审情况、河道垃圾清理及水质情况,现场研究了下一步治河护河的重点工作。7月2日,北河市级河长,四平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侯国田再次来到北河铁西河段巡河,听取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汇报,查看经过处理后排入河道的水质,以及河岸两侧植树绿化情况,对河道管护、水质治理、沿岸垃圾清理和排污口整治等提出具体要求。
“上头重视啊!这是我今年第三次看着领导来了。以前,我们图省事,确实把垃圾和污水随意倾倒了,也没想什么后果。现在看着身边的环境变好了,河水逐渐变清了,我们再也不好意思当破坏者了。”附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河湖之病表征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以前,环保不下河,水务不上岸,河湖环境防治是一道难题。如今的河(湖)长制,将多头管水的“部门负责”,转变为“首长负责、部门共治”,其实质是“一龙管水”,又是“一把手”工程。市县乡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长,站到了河流防治的最前沿,责任十分明确,推责无弹性、追责无人替、履责有刚性,实现了河湖由没人管向有人管、由多头管向一头管、由管不住向管得好转变。
据统计,2018年至2019年9月,四平各级河长累计巡河27万余次。其中,市级河长巡河117次,共督查督办69次,为基层单位解决问题153个。
保障机制——
“五个强化”筑基石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容不得一丝马虎和懈怠。为此,四平用“五个强化”予以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副市长任副组长的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住建局,负责牵头组织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协调推进、督查指导、考核评价和后续管理。他们充分发挥领导小组作用,将相关工作纳入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编制任务清单和分工管理手册,细化任务,夯实责任。
强化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四平市黑臭水体整治行动方案》《南、北河黑臭水体水环境整治方案书》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三年攻坚作战方案》,有效落实了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责任。将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纳入水污染防治和河长制考核,将河长制考核纳入各级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和生态补偿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并抄送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严格实施排污排水许可管理、排水管网质量安全控制、溯源联合执法等相关制度。
强化运维管理。从机构、人员、资金等方面,探索推行“厂网河”一体化运维模式,统筹污水处理、污泥处置、管网养护、河道保洁等各项工作。今年4月,四平市政府还与中核四平水务集团签订了《污水处理厂项目特许经营权协议》,将污水处理厂交给该集团运营,由环保部门进行常规监测和绩效考核。
强化协同机制。将黑臭水体整治与海绵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水利工程建设等“民生工程”相结合,统筹调度、协同推进,避免重复建设。目前,四平已对全市20个小区进行了老旧小区改造,改造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涉及污水老旧管线重做、构建雨水排水系统,同时,对破损路面砖道进行修复翻新,实现了海绵城市、控源截污、雨污分流、路面修复、环境提升、市政管线一体化同步建设。
强化资金保障。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模式,积极筹措后续治理12.5亿元的资金缺口。其中,拟争取中央财政黑臭水体治理专项资金3亿元,利用已在财政部入库的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融资7亿元,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1.5亿元,发行地方债券1亿元。中央奖补资金专款专用,PPP项目没有隐性债务风险,及时、足额保障工程投资,加强资金使用全过程审计,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刘学 本报记者 崔维利 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