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作为共和国长子,职业教育一直紧紧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断适应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支撑“龙江制造”崛起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做强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离不开职业教育。作为正在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的黑龙江,探索职业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新方式,是一条绕不过的路径。
2019年,承载着更加厚重的担当与期盼,龙江职教围绕为龙江改革激活力、增动力的战略蓝图,精心谋划。启动“1+X”制度试点、实施特高计划、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推出技工教育改革“八条新政”……一项又一项改革措施推动着龙江职教昂首阔步走向新征程。
从即日起,本报开设专栏,盘点龙江职教发展的新成就、寻找职教发展的新亮点、总结职教发展的新经验、发现职教发展的新问题、探寻职教发展的新路径,为龙江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技术型人才提供新思路。
扩招1万人!资金1亿元!黑龙江技工教育改革推出“八条新政”;黑龙江6所职业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将获得发展支持,对我省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意义重大……近日,一则又一则新闻再次让我省技工教育乃至职业教育发展受到关注。
以技工院校为代表的职业院校办学目的是为我省经济发展培养优秀“蓝领”技能人才。获“中华技能大奖”的高级技师董礼涛,参与过国产首台65万千瓦核电汽轮机、国产首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国产首台30MW燃压机组以及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吴作国,这位“长征五号”背后的鹤城工匠,从厂里数控加工技术的领军人物,到助力“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一飞冲天,三十多年来他用一颗“匠心”追求着专业的极致……我省的职业教育正努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为龙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职教强则产业兴,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千百万能工巧匠,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当前,龙江推动高质量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需要数量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作为工匠的摇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地方,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职能。
黑龙江作为制造大省,在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的今天,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口,龙江职业教育如何为新时代培养更多既有真才实学又有高尚品德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让更多的“龙江工匠”为更高更强的“龙江制造”、“中国制造”筑基,令人深思。
技工院校专业符合产业经济发展需求
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江技工教育发轫于1948年。据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建立了以技师学院为核心覆盖各市县的技工教育体系,形成了以技师学院为龙头、高级技工学校为骨干、普通技工学校为基础的技工教育体系。
结合龙江经济发展,全省技工院校共开设15大门类129个专业,基本涵盖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近年来,围绕升级“老字号”,助推数控加工、焊接、汽车维修、机械加工等传统优势专业向中高端迈进。围绕开发“原字号”,合理调整资源开采类专业数量和规模,按照资源产业链条延伸需求,引导此类专业教学内容向精深加工拓展。围绕壮大“新字号”,大力扶持3D打印、机器人制作、石墨烯、无人机操控、电子商务等新兴专业发展,打造新兴专业群。同时大力支持养老服务、冰雪旅游、餐饮服务等现代服务类专业建设。每年重点扶持发展10个省级示范性专业。使我省技工院校专业既贴近地方经济特色,又符合我省产业经济发展需求。
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中,必须对接企业需求,才能让人才能够满足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此,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技工教育一直坚持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在稳固“2+1”实习实训、订单培养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前厂后校、自主经营生产、集团化办学等合作模式。近年来,通过校企共定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共同招生招工等方式,已有100余所技工院校与省内外240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全省涌现出好利来、奥迪、天合石油等大型企业冠名班。技工院校每年输送500余名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企业每年输送4万多名职工到技工院校进行技能提升培训,初步形成了联合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共赢的工作格局。
为进一步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今年,省人社厅、省财政厅制定印发《黑龙江省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办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院校的协同作用,面向各类企业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快培养适应现代化新龙江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2019年开展学徒培训6000人以上,到2020年前,努力形成政府激励推动、企业加大投入、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劳动者踊跃参加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格局。
新兴产业从业人员70%来自职业院校
黄杰是今年哈尔滨轻工业学校的毕业生,他觉得自己十分幸运,学习中药专业的他,一毕业就赶上我省大力发展北药产业。由于专业技能突出,他顺利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在职业院校学的都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新兴专业和新技能,这无疑为我们就业和未来发展增加了成功的‘砝码’。”黄杰说。
在我省,以中、高职院校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呈现出跨越式发展,为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截至2018年,我省拥有中、高等职业院校380所,新增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的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产业生力军。
结合国家和龙江产业体系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变化,我省积极推进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通过撤销、合并、转型、停办等方式,优化了中等职业教育布局,基本形成了一个县(区)建一所职教中心的办学格局。同时,统筹优化高职办学资源,提升高职院校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优先对接服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对俄经贸、“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和倡议,新增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专业176个,增强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和创新驱动新常态下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同时,我省还坚定不移地担当国家粮食“压舱石”重任,加大力度优先发展农村职业教育。2012年,我省与教育部签署了《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出台了《省部共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试验区实施方案》,成为全国唯一的以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为主的省部共建试验区。几年来,全省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92亿元,拉动地方资金6.84亿元,建立了省、县(市)两级联席会议制度,初步形成了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省级试点市1个、试点县17个,入选国家职成教育示范县19个,居全国第三位。
与我省产业升级同频,与龙江高质量发展同步,我省职教获得快速发展,为龙江学子人人得以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实现着精彩人生。截至2018年,我省拥有中、高等职业院校累计培养毕业生273.86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5.6%。他们将个人梦同龙江梦、中国梦紧密相连,涌现出一批批龙江工匠。
推进龙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技工学校和中、高职院校虽然在办学性质上有所差异,但都是我省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有专家认为,我省职业教育必须继续紧盯人才需求侧,不断进行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实际上,近年来,我省通过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高职服务社会能力评估等举措推进内涵建设,已建成国家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7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25所。同时,启动实施黑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项目,遴选12所高职院校和50个专业进行重点建设。
同时,我省通过政策引导、试点引领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升行业指导与企业参与度。组建了农业工程、农业职业、装备制造等职业教育集团33个,职业院校集团参与率达到了90%,全省中高职院校共有合作企业10210家,合作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各环节。以学徒制为引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立了30所职业院校为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其中17所院校入选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初步形成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
“虽然就业容易,但发展后劲仍有不足。”我省职业教育研究者姜奕表示,“要让职业院校学生有更多的求学上升通道,让技能人才迈向‘高端’。”
为此,我省通过积极创新招生考试改革方式,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通过单独招生、中职升学、中高职贯通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招收中职学生的对口升学应用型本科院校13所、专科高职院校39所,拥有单独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拓展到41所。通过单独招生创新职教招生方式,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探索企校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半工半读培养模式。
我省高职院校教师贾波表示,从国外经验看,财政支持职业技能教育发展是一个共识。而对于已有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当前加强职业教育的明确目标下,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还应继续提升,才能使职业教育获得大发展,为龙江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型打好基础。”
2015年以来,我省还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并完善了公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保障机制。2018年,全省高职院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达到1.31万元,中职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达到0.49万元,高于国家和省定基准定额标准。
我省在技工教育发展上,新的政策和举措不断推出。按照国家要求,我省于7月31日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黑龙江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提出三年完成百万人次,今年开展30万人次以上的补贴性培训目标,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筹集40亿元支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同时深化技工院校创新发展。各技工院校充分把握“八条政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乘势而上,创新发展。技工教育也在合理规划布局、优化专业设置、创新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软硬件建设、支持民办技工院校发展、发挥培训主渠道作用等方面进一步寻求突破。
这一切,让我省技能人才开始迈向高端。日前召开的全省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暨技工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我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技能人才总量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中、高级技能人才比重明显增大。(林乐君本报记者姜斌衣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