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10年来,长吉图区域正从东北亚几何中心向经济中心一步步迈进
●战略布局和高质量产业相结合,长吉图开发开放的带动力度更大,拉动区域振兴的引擎更有力
●入海是追求。入海的背后,是腹地支撑能力的提升,是开放程度的拓展,更是发展理念的转变
把一张世界地图铺开,目光投向东北亚和我国东北区域,可以看到,吉林省的长春、吉林和图们江流域的延边地区(简称“长吉图”),正处于东北亚的几何中心。
2009年,国务院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10年来,这一国家战略稳步推进,在扩大开放、面向东北亚国际合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方面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
在吉林省内,以长春和吉林为直接腹地,以延边地区为开放前沿,以珲春为开放窗口,各地协同发展,一批创新发展平台相继设立,形成了点状、线状、面状的分层级发展格局;在省际、国际层面,“东联西进”“借港出海”等战略举措实施,助推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向东进入日本海,拓展国际合作。
向海十年,长吉图区域正从东北亚几何中心向经济中心一步步迈进。
全方位开放格局初现
2015年,中央指出,设立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中央一项重要部署,对于扩大沿边开放、加强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合作,对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意义。先导区要全域科学规划,实现资源要素集约高效利用,努力建成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示范区。
吉林把长吉图战略作为国家赋予全省的历史性责任,成立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实施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全力组织实施。吉林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每年都会通过召开领导小组全体会议讨论审议当年的工作要点,以及一些重大方案、重大政策,涉及区域开发开放的方方面面,任务多达近百项。明确责任单位、直接责任人,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照年度工作任务,负责督促检查,协调解决问题,全面传导压力,确保年度任务有效落实。
积极推进长吉图战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既是深化长吉图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长吉图区域发展的潜力所在。近年来,吉林省对接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海关总署等部门,与15个部委签署了17项合作协议,44亿元通道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有力地支持了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8次组织召开中国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协调小组会议,多次召开协调小组办公室会议,落实吉林省提出的包括大通道项目、通关便利化、设立长春新区等重大事项,协调相关部委落实相关政策、重点项目和专项资金支持。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朱显平认为,宏观上用开发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落到中观、微观层面,就是通过不同层级的主体来承担不同的任务。这是推进长吉图战略的方法论。
在大战略下,吉林省采取模块化战略,在开放通道、平台建设、区域联动等层面,分层分项目推进,联动发展。长春吉林一体化、吉图珲高铁开通、长春新区获批成立、通化内陆港建成投入使用……按照时序进度,着眼于开放发展的项目渐次落成。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珲春综合保税区、和龙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及长春新区等平台,发挥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功能较为明显。据不完全统计,长吉图区域现有国家级开发区12个,占全省总数近80%,省级以上开发区30个。
2018年,根据发展实际,吉林省根据“三个五”(“五个优势”“五项举措”“五大发展”)发展战略和东中西三大板块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主六双”的产业空间布局(包含以《长春经济圈规划》为主的13个专项规划),以长春经济圈为引领,构建工业、医药产业“双走廊”,打造东部、西部“双开放带”,疏通南北向、东西向“双通道”,搭建开发开放的“四梁八柱”。
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经过10年的发展,这个区域生产总值、进出口总值均在2009年基础上翻了一番。从2009年以来,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接近6%。向东不断加强与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各国间的合作,向西拓展了与中亚、欧洲经贸合作的空间,向南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向东”“向西”“向南”共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一柱擎天”转向多业支撑
骨架渐成,如何在骨架间培育强健的肌肉,是重要发展任务。记者在长春、吉林和延边州的发改部门采访时发现,这里的许多干部都有这样的共识:肌肉结不结实,直接决定了区域发展的上限。
从“一柱擎天”向多业支撑转变,从“傻大黑粗”向“高精尖新”跃进,从初级产品向深度加工转变——吉林省基于现代农业、制造业的优势,锚定发展思路,深入挖掘潜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说:“这不仅关系到吉林省的发展,更决定了长吉图这一国家战略的未来。坚强的腹地支撑,是对外开放的基础。”
2019年10月,长春到吉林的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部完工,由原来的双向四车道拓宽为双向六车道,通行能力有了质的提升。长春吉林一体化发展,是长吉图战略的重要一环。两市主城区距离80公里,经济总量占全省58%。有高铁、高速公路和多条国道相连。目前,两市的同城化发展态势不断增强,形成了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个功能区,精细化工、汽车制造、碳纤维……高新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同样的集聚,还发生在长春和公主岭市之间。两地正在推进道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一汽集团带动下,打造制造业产业集群。“推动汽车及零部件等重点产业同城化布局。”吉林省发改委主任安桂武说。
联动、组团、跃升,在长吉图区域,新的发展动能在不断地孕育、生发。
2015年10月,长光卫星公司研制的我国第一颗商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发射升空。4年时间里,13颗“吉林一号”先后升空,向市场提供了高质量的遥感信息服务。
卫星上天,最大的推力来自推进航天信息产业的众多举措。基于老工业基地的科技研发优势,27家企业、2所高校、8家研究所组成航天信息产业联盟,有力地拉动了遥感卫星等新兴产业发展。
有新产业勃发,也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曾制造了中国第一辆地铁客车的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如今是“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的重要生产厂商。走进高铁生产车间,一台台动车组依次排开,场面壮观。在企业的周围,一个轨道装备产业园正在形成。谁承想,这家企业在制造中国第一台轨道客车时,没有现成的设备可用,工人们硬是用锤子、斧子一点点敲打出来。
近年来,长吉图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年均增速在20%左右,现代物流业和特色旅游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在其带动下,吉林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境外企业296家,占全省核准备案设立境外企业的42%。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丁肇勇表示,战略布局的谋划和高质量产业的行动相结合,拉动区域振兴的引擎就能更有力,长吉图开发开放的带动力度就更大。
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近海不靠海,长吉图开发开放就是“向海而行”。“入海是追求,入海的背后,是腹地支撑能力的提升,是开放程度的拓展,更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吉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说。
从长春登上动车组,只需要3个小时,就能抵达距离日本海只有十几公里的珲春市。珲春位于吉林省最东端,与朝鲜、俄罗斯接壤,是吉林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在这个边境小城,2018年,经中俄珲春—马哈林诺铁路运输的煤炭等货物有300余万吨,全国一半以上的俄罗斯帝王蟹从这里进口,走向全国。
珲春近海但不靠海,周围分布着俄、朝近10个优良港口。2019年8月24日,珲春国际港举行了揭牌仪式,这一具备完善通关条件的内陆港将和国家级铁路、公路口岸配合,进一步拓宽吉林省向东进入俄罗斯等国的开放通道。从珲春向东,一条由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进入日本海的通道清晰可见。珲春经由俄罗斯扎鲁比诺到韩国釜山的陆海联运航线实现常态化运行;长春至东京、首尔、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城市的空中航线稳定运营;横贯吉林省东西的长白乌快速铁路、长珲高铁开通……
向南看,位于通化市的国际内陆港,是长吉图区域联通渤海经济圈的一个枢纽。这里与丹东港深入合作,集装箱运输车忙碌穿梭。在这个内陆港,2017年货物吞吐量560万吨,2018年750万吨,2019年将有望突破900万吨。“从丹东出海每年节省运费近亿元。”通钢集团供应公司有关负责人李瑞枫说。
长吉图区域南部的通化市、白山市正在全面加强与辽宁丹东的经贸合作,共同制订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联手打造鸭绿江无障碍旅游带、发挥丹东海港的功能优势,发展医药、矿产、人参加工等产业,“向南入海”的产业支撑正在形成。
向海而行,让世界的目光进一步聚焦到长吉图区域。在2019年于长春召开的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上,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的政商人士纷纷表示,长吉图区域开放潜力巨大。“这里位于东北亚的中心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秘书长金玉彩说,“充分的开放举措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向海而行,长吉图区域的国际经贸合作程度逐步深化。目前,从吉林全省范围看,长吉图区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省超过90%,充分与俄罗斯、蒙古国、韩国等国家合作,开展农业、林业、海产品加工产业,丰田、大陆汽车电子、三星、浦项等一批跨国企业也相继入驻。如今,俄罗斯远东地区在海鲜、煤炭、农业等方面和珲春市等地建立起良好的贸易联系,俄罗斯海产品已经取代煤炭,成为长吉图区域第一大进口产品。吉林省多家企业还在俄罗斯建立农牧业产业园区、工业合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