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汽车一路高爬低走。
看头顶,三两朵白云点缀蓝天。望远处,七八座山头顶着雪帽。
村庄、农院、牛羊,黛瓦白墙、飞檐翘角,一幅田园画境映入眼帘,这里便是上河村了。
作为汪清县贫困人口体量最大的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32人,如今628人脱了贫,上河村缘何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这里。走进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只见第一书记曹玉保正给一群村民解答大病医保政策。旁边的文娱活动室内,“乒乓”作响,几个村民正在切磋球技。
村支书刘焕忠憨憨地笑着,迎上前来。“这个党群服务中心有300平方米,为村民开展活动、解决诉求提供了场所保障。逢年过节开个晚会,天冷了进屋做做运动、排练节目,有了这地方,村里的文体生活丰富起来了。”刘焕忠介绍道。
记者碰到一位村民,问她:“今年你家发生了哪些变化?”没等她回答,边上的几位村民围上来,七嘴八舌地打开话匣子。“今年给我们家发放的小鸡下了不少蛋,都卖上了好价钱。”“政府帮我家盖了新砖瓦房,心里别提多敞亮了。”“合作社开展‘代耕、代种、代收’,省出家里的劳动力能再去挣份钱”……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如村民们所言,一年来,突出发展富民产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河村大变样。
“走,带你们去看看小鸡和新房。”跟随曹玉保的脚步,记者来到一处鸡舍,几十只小鸡正抢着吃食。“省残联落实资金11.2万元,发展庭院养鸡项目,为我们村62户无劳动能力、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放鸡苗2480只、饲料12吨,每户可增收3000元。”曹玉保介绍。
告别鸡舍,踩着脚下“吱呀”的积雪,没一会儿,14栋崭新的民生公寓跃然眼前。
山里的日头落得快,午后3点,已经挂在西边的山梁上了。气温降了许多,山风凛冽刺骨。但刘海民的家里,却是热乎乎的。“真没想到,咱还能住这么好的房子,用上室内卫生间,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刘海民坐在自家暖和的炕沿上,乐呵呵地细数着现在的好日子。
64岁的刘海民是上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和老伴都患有多种疾病,生活一直很困难。今年11月2日,老两口告别破旧的老房子,住进政府盖的民生公寓,没用自己掏一分钱。
“不仅住得好,咱这腰包也鼓了。政府聘我做生态护林员,年收入近万元。年初送来的小鸡也出栏了,卖了些公鸡,母鸡留着下蛋。”刘海民说,加上各种补助,老两口的收入有了保障,成功脱贫。
走进村民张树财家,标准的一室一厨一卫设计保障了老两口的基本生活。“俺俩身体不好,10多年干不了活了。政府的政策好,给咱盖了新瓦房。心里真高兴!”拉着记者的手,张树财老人不停念叨着如今的幸福生活。
从老人家出来,对面不远处即是上河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具库房,里面几十台现代化农机具依次排开。“今年我们购置了24台农机具,还建起1000平方米的库房。利用这些现代化机械进行‘代耕、代种、代收’,提高收成的同时还解放了劳动力。”介绍起这些“大家伙”,合作社董事长姜明水如数家珍。
“多亏参加了合作社,我和爱人省出工夫到木耳基地打工,一天能赚300元钱,今年干了40多天呢。”前来办理手续的村民刘西平笑着说:“双收入,以前真不敢想!”
天已擦黑,记者踏上归程。回头望去,袅袅炊烟中,上河村沉浸在一片安宁祥和之中。这个“乡村有发展、生活有保障、农民有奔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记者的脑海中久久盘桓…… (记者 栾哲 赵广欣 杨悦)